第183章 论斩名将之策 (第2页)
这样,我们和楚国,魏国合纵,胜算就大了。
秦国担心我们要合纵,必然会惊恐,这样我们就是退一步去议和,也有底气。”
他绕着弯子让赵王不要怂。
但是赵王却是试探性的派使者派郑朱出使秦国,试探一下秦王的反应。
这等于什么呢,等于是秦王直刺赵王心脏的当口,赵王还在问秦王说大哥你不是来真的吧。
秦王盛情款待了使者郑朱,等于在告诉赵王说小老弟我逗你呢,不要怕,开个玩笑嘛。
秦王在拖延时间,因为他款待了郑朱,既迷惑了赵王,让他犹豫不敢战略决战,也迷惑了他国,让他国高层看不透赵王到底需不需要帮忙。
这犹豫的一呼一吸间,送的是赵括的命。
同样的手法,王翦坑杀了项燕的命。
这几乎是所有名将的悲惨下场。
他们不是死在战场上,而是死在执剑之人手上。
名将只是剑,他无法决定战争的战略走向,他只是执剑之人的剑,执剑之人往哪砍,他就要往哪里走。
这其中的心酸苦楚,是一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。
将只是决策层实现目标的工具,仅此而已,不要对名将有太多的幻想。
在底层人的眼中赵括是纸上谈兵,而白起那是大名鼎鼎的杀神啊。
他们只能看到白起大杀四方,被称为杀神的狂傲霸道。
他们看不到坑杀四十万的惨烈,只看到了白起的霸道,杀神的威风凛凛。
然后崇拜并加以幻想,幻想自己是白起怎么怎么样。
这些幻想的来源是因为底层人生活中多被强权欺压,越是缺什么,越是崇拜什么,从而被幻想捕获。
而白起这把剑是怎么断的呢?长平之战后,秦王虽然胜了,但是军队困乏,刚吃下的土地和人口也需要消化,所以他需要时间休养生息。
这是秦王的思考。
而白起这把剑刚染血,他还要战,并宣言一鼓作气拿下赵国。
而史书上写的是韩赵用计导致秦国将相失和,却不讲本质原因。
本质原因是利益集团的分赃不均,导致了无法继续打战略决战,秦国决策层不团结了。
韩赵的离间计只是重金贿赂秦相而已,并不高明。
本质其实还是火上浇油。
秦王不知道吗?未必,知道了也不会管,因为这和战略目标不冲突,反而也跟着假装不知道,顺便还打压了一下白起。
看似是秦相中计,但这和秦王自己中计其实是一样的,甘愿中计而已。
白起为什么主张一鼓作气呢,是因为白起比秦王的视野更广。
秦王只看到了他自己的状况,他是受伤了不错,但是赵王已经被吓破了胆。
这个时候一鼓作气是可以一剑斩杀赵王的,等赵王反应过来,就不好杀了。
为什么反应过来不好杀了呢?因为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,在赵王反应过来后,大做文章之下,赵国可以变得空前团结,这种空前团结的战略决战之下,秦王又远征,反而攻守易型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