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此,郑国又背晋合楚,楚国在晋楚争郑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    楚郑和好后,三晋不肯善罢甘休,继续攻打楚国。
    三晋之兵很快包围并攻下了楚国的津、长陵。
    而楚悼王则派鲁阳公围攻招降了三晋的郜,作为对长陵之战的报复。
    次年,楚晋战争升级了。
    韩烈侯韩取、魏太子魏击亲率大军包围楚国的武阳,作为对郜之战的报复。
    面对大军的进犯,楚悼王一边命令平夜君派人向齐国陈氏家族求援,一边命令鲁阳公率楚军救援武阳。
    楚国援军赶到武阳城下,在甲戌日与晋军交战,结果楚军大败,鲁阳公、平夜君、阳城君全部战死。
    楚兵把旗帜、军帐和战车全部抛弃,如丧家之犬般向楚国内地溃逃。
    楚国城池也被晋军攻克了不少。
    丙子日,齐国援军赶到岩地,晋军忌惮之下撤兵回国,与楚休战。
    于是王子定不得不离开了三晋,流亡到了陈地。
    晋楚之间的和平未能维持多久。
    短短三年后,因郑国的负黍叛郑归韩,楚国出兵支援盟国郑国,派新任鲁阳公带兵在郑国境内筑城。
    楚悼王九年,楚军就攻打韩国,夺取了负黍。
    在本次战役中,鲁阳公和韩军战至日暮,相传他三次挥舞兵器赶回太阳,最终赢得了胜利,成语“挥戈回日”
    由此而来。
    楚悼王十一年,三晋向楚国发起反击。
    三晋联军大败楚师于大梁、榆关,其中大梁被晋军夺取,榆关仍属楚所有。
    当时楚国与秦国边境也有摩擦,因楚被晋大败,便只得“厚赂于秦”
    ,与秦国和好并请求援助。
    秦国于是出兵助楚,攻占韩国宜阳的六邑,三晋转而对付秦国,楚国所受的压力才减轻了。
    在楚悼王在位前期,楚国与晋国接连交战,败多胜少。
    楚国封君虽然许多都尽忠报国,战死者甚多,但“大臣太重,封君太众”
    ,容易造成“逼主虐民”
    的局面,也是一大问题。
    面对这一情形,楚悼王急需物色一名贤才,为他富国强兵。
    就在这时吴起因遭到谗言迫害,受到魏武侯的猜疑,于是离开魏国,投奔楚国。
    楚悼王早就听说过吴起的贤名,吴起来到楚国后,立即得到了楚悼王的看重,被任命为重镇宛郡的郡守,防御魏、韩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